从高中老师到短视频“网红” 李永乐在西瓜视频让科学知识成为流行

文章正文
发布时间:2024-07-31 00:27

  “官宣”变成流行语刷屏的这些天,“网红”李永乐蹭了个热点,在西瓜视频讲了讲“如何恋爱才能找到真命天子”——用数学的方法。

  基于苏格拉底的“麦穗理论”和近代数学的“秘书问题”,李永乐利用公式,推导出找到真命天子的方法:把前36.8%的人作为样本进行考察,但拒绝他们的追求,在后面遇到的人中进行选择,只要好感度超过样本,就接受他的追求。

从高中老师到短视频“网红” 李永乐在西瓜视频让科学知识成为流行

  这支视频在人大附中的一间空教室里完成。架起三脚架,打开录像机,镜头里,李永乐戴了一副黑框眼镜,垂着胳膊,除了讲话和板书,表情不多,动作也不多。

  爬满一黑板的数字和表格,在西瓜视频获得了十几万的点击量。过去的一年里,他在西瓜发布了将近200个短视频,它们大多以生活常识和社会热点为由头讲授科学知识,10分钟分析激光原理,7分钟讲明白量子力学,这些视频为他带来了200多万网络粉丝。

  现实生活中,生于1983年的李永乐是人大附中的物理老师,循规蹈矩地上课、下课,为学生构建物理世界,和学生一起“开黑”,还因为游戏玩得不错被称为“人大附中第一蔡文姬”。

  这天,他在黑色卫衣外套了一件墨绿色冲锋衣,往返于视频里和讲台上,也往返于西瓜视频“网红”和“李老师”之间。

  物理老师李永乐


  李永乐的一天从早上八点钟开始,这学期他带两个毕业班,高考复习已经开始,他的教案上写满了物理动量知识。

  课堂上的李永乐很随意,一边讲解,一边板书,一边把问题抛给学生,偶尔伸出左手推推眼镜,勾着嘴角,开开牛顿的玩笑。他的课堂从不缺少笑声,但在“气氛活跃”之外,学生们也给出其他描述,诸如“高效”、“清晰”、“成体系”。

  下课后,批改作业、答疑、备课,则占掉了李永乐的大部分时间。10月19日中午,在教师食堂吃过饭,李永乐剥了一个橘子:“好像也没干什么,就把这一天忙忙叨叨地过去了。”

  这是他教师生活的第九年。

  2009年,李永乐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,身边的同学或是出国,或是投身金融与互联网,自认为不擅长人际交往的他,想找一份环境单纯、生活规律的工作,于是应聘到人大附中,成了物理老师。

  物理老师李永乐在人大附中小有名气,前不久,人大附中的学生拿了20个全国物理竞赛的北京市一等奖,理论第一、实验第一和总成绩第一都是李永乐的学生。也因此时不时有老师到他的课堂上“取经”。在刚刚工作三年的物理老师林欣看来,李永乐的课堂流畅性、逻辑性和系统性好,“可以随便从脑袋里掏出例子来作为延伸。”

  李永乐说做老师让他得到了巨大的成就感。他不希望自己是公交车司机式的老师,把乘客带到目的地就完成任务;他希望自己是不可替代的,“陪伴和见证学生的成长”。

  “网红”李永乐

  如今,他不止是班级几十个学生的老师。

  他的西瓜视频已经成为了更多人的课堂。激光领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,他就在视频里讲激光的应用和原理;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去世,他用讲授光纤原理的视频以表悼念;央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,他专门分析货币体系;问题疫苗进入舆论焦点,他则讲解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……它们被囊括在10分钟左右的视频里,并获得少则十几万、多则几百万的点击量。

  网友评论他是“全能型理科生”。

  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甘胜是李永乐视频的“常客”。他从一堆搞笑段子、宠物照片和综艺片段中,关注到李永乐。今年世界杯期间,甘胜身边有很多朋友买足彩,办公室偶尔冒出“足彩反买,别墅靠海”等说法。他也打算买一点玩儿。但看了李永乐的短视频,知道了 公司会通过不停调整赔率确保自己的“抽水”,只有个人判断的准确度超出市场判断、或是经过两家 公司“对冲”才能从中赢钱。

  李永乐给头脑一热的甘胜“降了温”。甘胜迷上了看李永乐的视频,像迷上了看球赛一样。“以前不太清楚的点,听完他讲发现,哎,就是这么回事儿。”

  李永乐成了“网红”。走在马路上,经常有陌生人喊“李老师”,偶尔还有人过来“求合影”;在西瓜视频的私信栏,未读消息始终保持在“99+”;下班回家的电梯里,有学生从书包里掏出纸笔,帮外校小伙伴要李永乐的签名;课余时间,有媒体找他录节目、做采访;还有曾经的学生请他去大学讲座,有出版社请他把视频内容变成文字版出书,有培训机构甚至饮用水公司请他做广告……李永乐“多了些琐碎的事”,他拒绝了一些邀请,尽力把生活重心控制在原有的轨道上。

  “为其他人做一些事”

  李永乐成为“网红”并非偶然。

  在清华读研究生期间,李永乐在培训机构做过兼职老师,录制过许多讲课视频。它们后来被传送到其他城市和一些农村的学子手中,其中一堂课上,李永乐留了自己的联系方式。这些年,李永乐的qq上经常收到好友申请,看不见的学生们通过网络,来找他求教或是致谢。

  这是李永乐第一次发现互联网的作用,“它以一种十分低廉的方式,在我的课程和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孩子之间建立了桥梁。”

  “要知道,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公平的今天,农村和城市之间、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,教育资源的分配不是更公平了,而是相差更悬殊了。即使是北京这样的超级大城市,城区与郊区之间,城区各片区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。”李永乐在不久前的西瓜play上说。

从高中老师到短视频“网红” 李永乐在西瓜视频让科学知识成为流行

  “我对别人说,我应该对穷人的教育做点什么。别人说,你才是穷人吧。我想了想,月薪几千块在北京确实算穷人了。那就穷人为穷人教育做点什么吧。用教学视频来弥补地区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,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。”于是,他陆陆续续把自己的数学和物理教学视频发布到西瓜视频上,到2018年,开始有了明确的方向:科普。

  渐渐地,越来越多的人给他发来感谢,有中小学将“看李老师视频并做笔记”当做假期作业,甚至有大学在课堂上播放李永乐讲课的视频。

  “科普网红”做着做着,李永乐又开始琢磨少儿科普的事。“我希望能从小培养科学思维,让孩子对某些东西感兴趣,并可以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。”李永乐不希望教育仅仅是出路,而是变成一个人充分发展的途径。

  理想主义者


  李永乐觉得,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,骨子里也对同类人保有偏爱和青睐。但当实用主义的大潮在时代中席卷而来,他有时针锋相对,有时也只能曲线救国。

  2018年6月16日,在世界杯小组赛中,葡萄牙队的老将C罗凭借帽子戏法,在第88分钟逼平西班牙,引来全世界球迷的关注。解说员称,这是典型的“电梯球”,也有人说,这是“香蕉球”、“落叶球”。

从高中老师到短视频“网红” 李永乐在西瓜视频让科学知识成为流行

  李永乐用物理方法分析C罗的电梯球

  几天后,李永乐在西瓜发布视频,通过伯努利原理、马格努斯效应解读足球的运动过程,并解释了“香蕉球”“、“落叶球”和“电梯球”的原理,以及为何C罗可以踢出“电梯球“。11分钟的视频结束后,黑板上画满了抛物线和受力分析。

  视频获得了数以万计的点赞和转发,在评论区,有人感慨李永乐的分析深入浅出,但也有另类的声音传来:“人家靠着自己的经验踢出来的球,能被吹上天,让我想起了,一篇好作文,语文老师给你讲他各种牛逼,然后你去问作者,作者会告诉你,写这个文章的时候,我没想这么多呀。”

  李永乐看到了,气不过,直接“怼”了回去:“你会游泳你也不懂浮力定律,但是阿基米德比你牛逼。你会淘宝你也不懂阿里云,但马云就比你牛逼。”

  并非孤例。有一次李永乐在网上讲几何,有人问“有什么用啊?买菜还用数学吗?”李永乐差点就回复“所以你只能买菜”,想了想,算了,懒得回了。

  在一些人眼中,“有用”似乎变成了某种固化的评判标准。讲物理时,问物理有什么用;讲数学时,问数学有什么用;讲科学之美时,问美有什么用。既然实用主义阻挡理想主义,干脆就用实用的方式去实现理想。

  李永乐转变了策略,把最受关注热点话题当做噱头,然后引入严肃的科学知识。于是有了: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和核反应解释“老铁稳”的科学道理,用概率知识讨论买彩票中五百万和考上清华哪个更难,用数学归纳法和模糊数学探讨秃头话题,用博弈论解释堵车……

  当兴趣和价值不再被列入首选,如果实用主义的潮水无法改变,那就告诉别人:去做吧,去创造价值。

  对李永乐而言,通过科普视频让科学知识被更好的传播,是他作为老师的更大的价值。“其实这十年来,我还是挺喜欢当老师的,就是有时会感觉有点累。之所以录视频,刚开始也是为了避免一遍遍重复地讲同一个问题。现在通过互联网,受众面就更广阔了。我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把社会科普的氛围做起来,贡献一点力量。”

  “现在西瓜视频的粉丝有200多万,感觉是有人认可我的。有人看过视频,觉得科学还真有意思,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。”李永乐说。

首页
评论
分享
Top